Skip to main content

One post tagged with "Windsurf AI"

View All Tags

摘要

本文通过现实案例展示了 Windsurf AI 在 Rust 开发工作流中的颠覆性影响,工作效率提高至以前的三倍,同时仍能保证高质量的代码输出。 文章着重分析了上下文限制(Context Window)带来的挑战,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,例如明确化需求、范围化执行,以及对单个任务开启独立会话等。

文章还总结了在使用 AI 进行软件开发时的重要经验:良好的前期准备和精心组织的工作流是提升 AI 效用的关键。 文末的建议给出了如何有效利用 Windsurf AI 的可行步骤,从编写需求文档到管理复杂任务。即使存在一些限制,该方法仍在实际开发中展 现出了高效和准确的特性。


背景事件:四周内三倍增产

在采用 Windsurf AI 的短短四周内,大约有 3 万行 Rust 代码被写入主仓库;而在此之前,我每月平均只产出约 1 万行代码,这代表了 三倍的生产效率提升。不过,要想持续产出高质量结果,也需要不断优化使用方法与开发流程。


问题:最初的混乱与可行的上下文限制

与许多开发者相似,我在开始使用 AI 生成代码时遇到了不少问题——经常会发生编译错误、不符合需求或产生严重的破坏性变更,需要我回退 Git 提交来撤销 AI 写入的“错误代码”。

后来我发现,这些问题并非源自 AI 算法本身的缺陷,而是在于模型的 上下文窗口(Context Window) 存在可行范围远小于理论最大值的问题。本次使用的是 Claude Sonnet 3.5,其标称拥有 200K tokens 的上下文容量。然而在实际操作中,系统提示词、重复提交的历史消息以及当前输入等都会占用大量上下文,导致“真正可用”的上下文容量大打折扣。

示例:可行上下文限制的影响

以 500 行 Rust 单元测试文件为例:

  • 该文件总字符数约为 17741,估计约为 4244 个 tokens。
  • 按照 OpenAI 提供的估算方法,Rust 代码的平均 token 占用往往还要稍高一些。

如果可行上下文限制(workable context limit)仅剩 10 万 tokens,那么 1.5 万行 代码就足以触及该上限。而在实际开发中,仓库规模往往远大于此。与此同时,随着对话的进行,历史消息也会被重复提交,一并占用可行上下文。这意味着必须精心管理上下文,才不会让 AI 失效或输出错误。


解决方案:重构开发流程

鉴于上述难题,我通过以下方法重新组织编程工作流,借此大幅提高了 Windsurf AI 的实用性和稳定性。

1. 明确需求(Requirement Definition)

先写出一个简短的(通常只需一页)需求文档,包含要完成的任务、目标、测试方式、文档要求等。

  • 有时我会手动编写初稿;
  • 也会借助其他 AI(如 ChatGPT)来生成大纲或迭代草稿。
  • 每份需求文档的结尾往往附带具体的操作清单(例如:实现某模块,增加并运行测试,编写文档等)。

2. 范围化执行(Scoped Execution)

  • 开启一个新对话:针对每个新任务,我都会在 AI 界面开启新的会话,将上下文定向到对应模块的根目录。
  • 简要前言:例如,“本次目标是根据以下需求在 [module/folder name] 中实现功能。”
  • 粘贴需求文档:将整理好的需求文档粘贴给 AI,随后执行相应 Prompt。
  • 快速修复:一般第一版结果就可行,如出现小问题(比如导入路径有误)就再次调整 Prompt 并让 AI 修复。
  • 最终产出:确保任务完成后,生成 README 或日志(changelog)方便后续阅读或复用。

3. 避免上下文过载(Context Overload)

  • 不要在一个会话里做过多无关或过长流程,以防上下文被占满;
  • 如果需求不明确,AI 往往会输出错误或无效代码。保持需求具体且完整,为 AI 提供可遵循的路线图。
  • 在需要长时间对话或大型改动时,也可拆分成多个独立任务来处理。

经验教训(Lessons Learned)

在使用 AI 的第一个月,我得出以下关键结论:

  1. 可行上下文限制
    这是当前模型最主要的瓶颈。通过为大型任务开启新的对话、让 AI 生成 changelog 并保留必要的学习内容,可以相对缓解局限。大规模代码库更需要有意识地拆分任务,直到出现上下文足够大的模型才可真正彻底解决。

  2. 明确且结构化的需求
    需求越清晰,AI 输出的质量越高,且能节省大量沟通成本。模糊需求容易导致无效代码、浪费上下文。

  3. 示例的重要性
    提供一个你想要的输出示例——例如特定的宏用法、trait 的定义方式等——会显著提高 AI 的准确度。让 AI 看到实例,它就能更好推断出正确的实现与语法。


建议(Recommendations)

  1. 需求文档
    在每项工作开始前准备好详尽的需求文档,并将大型任务拆分为若干更易管理的子任务。你可以利用 ChatGPT(免费版即可)将用户故事转化为更结构化的需求文档。

    注意:在这个阶段的调整并不会消耗同一个 Windsurf AI 会话的上下文。

  2. 针对每个任务开独立对话

    • 在新的对话中只提供与该任务相关的上下文与需求文档,以保留可行上下文空间。
    • 对于已有的内部依赖,可以粘贴相关 crate 的部分内容给 AI 参考。
    • 列出完成任务需要的标准操作(比如测试、文档、README 更新等)。
  3. 标准任务清单
    在对话中列出实施、编译、测试、文档、README 更新等任务。Windsurf AI 能在一定安全权限下自动执行命令,但务必将所有可执行命令列入白名单。

这种方法对于各种类型的任务都有效,如复杂的集成测试、Rust 宏(proc_macro)的编写、高级数据结构与复杂编解码算法等。随着每次迭代,需求文档质量与代码生成质量会同步提升。


仍待解决的挑战

  1. 复杂重构
    当涉及带有生命周期的高级泛型时,模型很难一次性给出完整的、正确的重构方案。这类问题对于经验丰富的 Rust 工程师都具备挑战性,意味着未来需要更具深度的 AI 推理能力。

  2. 高度耦合的代码库
    拥有大量相互依赖模块的大型仓库非常容易触及上下文极限。仍需通过分割任务来应对,直到出现上下文规模大得多的新模型。

  3. 软件架构与设计
    AI 虽然能胜任特定任务级别的实现,但在更高层次的架构、设计决策和权衡中,仍需人类工程师把控全局思路。未来若能出现 AI 协同设计和 AI 生成代码的多 Agent 协作模式,或可进一步缩小这一差距。


总结

Windsurf AI 切实提升了我在 Rust 领域的开发效率,并让我把更多注意力从日常编码转向更高层次的设计与架构。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我早在 2018 年的预判——借由人工智能实现自动化,开发者会更多地从事创造性、设计性、系统性思考等价值更高的工作。

随着 AI 设计AI 代码生成 的不断融合,“AI 协同设计(AI co-design)” 很可能成为下一片蓝海——AI 彼此协作,既能理解和优化项目需求,又能生成、测试、文档化、优化代码。无论如何,目前的 Windsurf AI 工作流已足以证明,AI 工具正在迅速改变软件开发者的工作方式,让我们在更少时间内完成更大规模的目标。


相关资源